中央企业售电量同比增长7%,发电量同比增长7.7%。
截至去年底,中央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参与的投资类的项目就有1576个。刘纪鹏亦表示,从投资所在国的发展上,央企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其次,在一些成熟国家、一些重要的高科技项目投资上,当地政府往往不希望投资国企业控制核心技术命脉,因此在公司治理方面,一定要确保我方企业有话语权,而不是简单的投资模式。并且,只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和实现价值增值,才能在东道国体现中国企业的价值。在发布会上,也有记者向国资委求证,业界消息称,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投资出现了亏损,其中中亚地区部分项目亏损超三成,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部分项目亏损超五成。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对项目的选择要慎重,对风险的考虑要全面,确保国家的经济效益不受损失,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另一种以欧洲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虽然政治因素相对成熟,但是这些国家当前的经济体制和我们国家并不完全对接,如果我国企业对当地所要投资的项目风险判断不够准确的话,往往会在衰退经济中的欧洲,引发很多经济风险。
在投资领域和制度层面,中国企业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央企在走出去过程中,总体上是很好的,一年比一年有所进步。四是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五是三大战略稳步推进、四大板块良性互动、新的增长极蓄势崛起,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三是消费为主、出口加快、投资跟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实体经济趋好、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6年,按单边统计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为84.98万亿元,同比增长33.71%。
总成交量为16.81亿手,同比增长59.99%。成交金额45.9万亿元,在上期所总成交金额中占比54%。
周四,在第十四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叶春和表示,近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积极稳妥地推进品种创新,市场产品结构得到丰富和完善,涵盖了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能源化工等几大类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进一步推动期货与现货行业的深度融合,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其中,有色金属期货成交量4.2亿手,在上期所总成交量中占比25%。自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期所已有色金属期货6大品种开展连续交易,实现了交易时段的国际化。叶春和表示,下一步,上期所将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叶春和称,今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大宗商品市场大幅震荡,面对期货市场内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上海期货交易所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上期所还继续研究开发铝合金、氧化铝等期货品种。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201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量在全球衍生品交易所中排名第6位,在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中排名第一,所占市场份额为24.18%。三是探索路径方法,推动国际化进程。
在深化产业服务方面,加强与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合作,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持续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培训基地有关工作。叶春和介绍,作为上海期货交易所较为成熟的品种系列,近年来有色金属期货成长迅速,市场成熟度不断提高,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逐步发挥,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
上期所在推动有色金属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推进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结构。在产品方面,从合约条款、交割模式、品牌注册、仓库布局等各方面全面优化,并推进产品创新,加强对铜期权和商品指数期货的研究开发,进一步丰富市场避险工具。
根据证监会期货部2016年下半年期货品种功能评估的结果,在目前国内所有上市的工业品期货品种功能发挥情况排名中,排名前8名均为上期所的金属品种。二是深化产业服务,促进功能发挥。2015年3月27日,镍、锡期货正式挂牌交易,上市两年多以来,市场运行平稳,客户参与踊跃,持仓结构合理,市场功能持续提升。上期所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在新品种开发、市场培训、产业服务和合作研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他建议,接下来政策的着力点应更多放在防风险、促改革上,以有效的风险管理及深化改革的措施,充分释放经济体内生的增长潜力,使经济发展的实际增速尽量趋近潜在增长率的水平。在专家看来,创业创新热潮涌动,成为引领就业的发动机,与此同时,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陈彬分析。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透露,4月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0.7亿吨,同比增长6.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外贸吞吐量增长5.0%、内贸吞吐量增长6.6%。
用电量:升降之间看转型不同产业用电的降与升折射了经济转型的特点。陈彬认为,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将大大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以网上购物、网络约车、网上订餐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极大激发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总体看,供给侧出现了一系列结构优化的积极改变。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65万人,同比多增22万人透过一系列贴近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中萌发新动力。其中,公路货运量增长9.3%,水路货运量增长8.7%。全社会累计完成营业性货运量135.6亿吨,同比增长9.4%。
用电量、货运量、就业量是宏观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在不少沿海城市,外贸回暖的信号已悄然而至。
14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增长幅度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4个百分点。4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1%,高于工业增速1.6个百分点,服务业在经济当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业态、新服务方兴未艾,一些技术含量高、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在线医疗、远程教育、共享单车等新服务保持强劲增势。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下行期反而推动了国内行业重组,高效率企业占据了更高市场份额。
就业量:增量分布看信心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97%,这是多年来该数据首次降到4%以下。据测算,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工业多20%左右。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透露,14月,第二产业用电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为72%,比一季度回落了3个百分点,其中,钢铁、有色行业用电增速比一季度分别回落了5.3和0.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用电4月份当月出现负增长。快递业务量完成29.8亿件,同比增长25.7%。
前4月,就业形势稳定向好,一个重要特点是,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用电量的增长印证了新产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单位出口产品附加值率上升等等。14月,全社会用电量约1.9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3.8个百分点。
货运量:持续增长看暖意交通部数据显示,4月份,全社会完成营业性货运量39.4亿吨,同比增长9.6%,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多年来,备受成本、人才、资金等问题困扰的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回暖的大背景下,积极寻求传统外贸模式换代的新路径,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正引领它们寻求新的突破。